DIVERSITY【歧異,龐雜,多元】
Diversity \Di*ver"si*ty\, n.; pl. {Diversities}.
[F. diversit['e], L. diversitas, fr. diversus. See {Diverse}.]
1. A state of difference; dissimilitude; unlikeness.
2.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ce; multiformity; variety.
3. Variegation.
Syn: See {Variety}.
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1913) [web1913]
【歧異,龐雜,多元】
在物質世界中,均質是一種純粹的簡單;但是更多的存有是不同的
我能讚頌不同物種的共存 我能歡迎不同膚色的友誼
我能尊重不同文化的脈絡 我能承認不同角度的立場
我能包容不同價值的批判 △眾聲喧嘩▲所以豐富△
Ecological Niche, 是指某一種生物物種在某一個生態系中所具有的一個特別席位。該要在整個食物網的哪一個位置;運用怎樣的物質與能源,如何在大小不同的環境干擾中恢復系統的動態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生態系的【棲地/物種/基因】歧異度,多元比單純好。看來很弔詭!多元不就表示【我類】在系統中的重要性並非最大者?其實不然!這一整個系統的存亡,不在於是否有單一強勢者,而在於許多共同貢獻者分擔風險成為命運共同體。
怎說呢?承平時日自然相安無事,遇到動盪時不同的特性才能有相異的對應方式。而龐雜的反應可能使系統回復的機率當然比孤注一擲高出許多!
雖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事實上,萬事萬物都在分分合合之間擺盪!環境因子讓事物都像仙境裡紅皇后的撲克兵與愛麗斯,在追逐之間已經分不出誰前誰後?而互為因果了!
當我們與時間同速前進時,已經無所謂是你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你我!因為差異才有特色,因為不同才要尊重。就是生態席位假說,方使多元文化共存。
在【保育生物學】的課堂上,老師問到:要不要/該不該用複製的技術來復育瀕絕或已絕的物種?到了【多元文化教育】這門課,還是一個老問題:已被稀釋或遺忘的文化,該放進博物館還是要花大錢重建?
多元的重要在先前簡單說過,但我所謂的多元是能具有一席之地的系統成員,而非拖垮整個命運共同體的不適應者。是不是很『勢利』呢?其實不然。在面對各種環境挑戰時,物種約略會有兩種生存策略:r型策略與k型策略。
r型策略物種繁殖力強,四處播衍,一胎多子但短壽,所以幼體很快能夠離開母體獨立生活。如:家鼠。
k型策略物種生育率低,長治久安,幼體發育遲緩必須依賴母體較久,但較長壽且少子。例如:黑猩猩。
會發展成這兩種策略傾向,必然有其優點。r型可以在環境丕變時,選擇且退且戰另闢新居,並且迅速在幾代之間淘選出較適應的基因型;k型則無法運用打帶跑策略,只能靜待浩劫餘生,靠後天行為學習補足先天不足,並傳承下去。當然有更多在此二型策略間擺盪的物種,但總會比較偏向某一型。
文化呢?理察.道金森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到mene(文化基因)的假說;我則視各種文化為不同生存策略的物種。攸遠漫長的文化像是緩慢向前的k型;各種不斷新生變異的次文化則如r型。
所以,r型的次文化會不斷迅速繁衍並產生基因突變,繽紛燦爛卻也不太能歷久彌新。k型文化則有其先天所承載不可拋棄的龐大軀殼與枝枝節節,多數是無意義的重複。但是如能去蕪存菁,還是能夠深入系統的各個層面並有所影響和貢獻。
一直以來,教育總希望讓我們記得正確答案。
就如:歷史課本永遠是對的!地理就是要知道山川城鄉的位置!公民記得選該選的答案就好!音樂美術多元評鑑太麻煩,來個筆試考藝術家與作品連連看即可!
這可能是國內的自然科學研究者一直不覺得人文社會有啥重要的原因吧!
社會/文化層面的教育,一樣需要實地體驗。做個鄉野調查,你就會發現同一事件在大家心中的記憶與闡述有多少差異!觀察自然空間與人類活動需求的相對分布與變遷,你才了解山川與城鄉的彼此關聯!倫理道德不是唯一的是非對錯,不知道這裡到底有沒有老師會讓學生試著做兩難的思考?所謂的美, 更是一種先天的感動與後天的強化與訓練。
教育,不就是為了養成一個健全的文明人嗎?
具備生存技能,即使是高科技工具的運用;那也只是在這個時代生存,所必須適應環境,被環境馴化的結果罷了!
自然科學是在人類有限觀點中所能解釋的客觀事實,人類文明則是主觀建立與歷時淘選的另一種創造物。科技,是經由科學研究發現以立論所架構出來為強化文明生命力的!
不要反被科技奴役!也不要被後設知識所侷限!
母語教學,還有鄉土教育,其實是認同自身文化的出發點而非包容多元文化的目的地。
雖然教育目標包含認知/技能/情意三層次,但是我一直堅信唯有提供各種途徑去接近/認識/喜愛,讓人能從心底感動,自然會有興趣去充實知識,增進技能;懂得欣賞,也比只會應答操作來得更深入!
從鄉土出發,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也該清楚即使有遠近親疏的地緣血脈,畢竟這是一個整體而非切割的碎片。實質空間在科技進展下已經不是距離,所以才會選擇以『鄉土教育』開始,讓人們不要忘了自己的立足點。然而未來的競爭是無國界跨文化的,國際觀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生存本能~~
站穩,才能遠眺。
¡KMORE¡K